扫一扫分享
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由上海图书馆开发,是免费查询家谱的网站。平台借助数字技术和关联数据,整理全球家谱资源。以《中国家谱总目》为基础,目前已收录全球5.4万多份家谱,涉及608个姓氏,平台家谱总数达10万多份,其中上海图书馆馆藏3.8万份。
要知道上海图书馆本身就藏了超多家谱 —— 国内很多图书馆都会收集各地家谱,尤其是老上海作为移民城市,不同姓氏、不同地域的家谱特别多,所以这个网站大概率是把这些 “宝贝” 搬到线上,不用你跑到上海图书馆现场,在家就能查自家的家谱,或者了解某个姓氏的家族历史。
虽然没法看具体内容,但参考其他图书馆的家谱平台,咱们能猜到它大概有这些功能,每一个都很对 “寻根问祖” 的人的胃口:
这肯定是核心功能。比如你姓 “张”,想找自家有没有老家谱,或者想知道上海地区的 “张氏家谱” 有哪些版本,在网站上输 “张” 姓,再选个地区(比如 “上海”“江苏”,毕竟老上海家族多来自周边),大概率就能列出上海图书馆藏的所有 “张氏家谱”—— 可能有清代的手写本、民国的印刷本,甚至现代族人新修的电子版,还会标清楚家谱里记了什么(比如家族世系表、迁徙路线、祖先事迹)。
要是你知道自家祖上的字辈(比如 “德、明、昌、世”),或者有个具体的祖先名字,说不定还能精准查到包含这些信息的家谱,比在图书馆堆里翻实体书快多了。
很多老家谱是手写的、线装的,原件很珍贵,不能随便拿出来翻,所以这类平台通常会把家谱扫描成电子版,做成 “在线阅览” 的形式。比如你查到一本清代的《王氏家谱》,点进去就能像翻书一样,一页页看里面的毛笔字、家族世系图,甚至能放大看细节 —— 比如某一页记了 “光绪年间,王家迁到上海浦东”,这种细节对寻根的人来说特别有用。
说不定还会分 “公开浏览” 和 “受限浏览”—— 普通的姓氏起源、常见家谱片段能随便看,特别珍贵的孤本可能需要注册账号,或者申请上海图书馆的授权才能看,毕竟要保护文物。
除了查具体家谱,这类平台通常还会加一些 “姓氏文化” 内容。比如点进 “李” 姓,会告诉你李姓的起源(比如源自皋陶,或者唐代赐姓),历史上的李氏望族(比如陇西李氏),还有上海地区李氏家族的迁徙情况(比如什么时候从安徽、浙江迁到上海,主要聚居在哪些地方)。
甚至可能有 “家族故事” 板块,比如讲某个上海老家族(比如 “荣氏家族”“盛氏家族”)的家谱里记的创业史、家族家训,不光能寻根,还能涨历史知识。
很多人查家谱会遇到 “卡壳”—— 比如只知道爷爷的名字,不知道祖上是哪的,或者查到的家谱不全。这种平台大概率会有 “在线咨询” 功能,你可以留言问工作人员:“我姓刘,祖上可能是从山东迁到上海的,能帮我找找相关家谱吗?” 上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对馆藏家谱很熟,说不定能给你指个方向,比自己瞎找高效多了。
还有可能有 “家谱修撰指导”—— 要是你想给自家修新家谱,不知道怎么写世系、怎么收集资料,网站上可能有教程,或者推荐一些工具,帮你把家族故事整理得更规范。
比如你从小听爸妈说 “咱们家是从江苏无锡迁到上海的”,但不知道具体祖上是谁,也不知道家族有没有老谱。这时候上这个网站,搜自己的姓氏 + 祖籍地,说不定就能找到对应的家谱,看到里面记的 “某某年,某支迁沪”,甚至能查到爷爷的爷爷的名字,一下子就把 “家族脉络” 接上了,那种 “找到根” 的感觉特别不一样。
比如老师带学生做 “上海姓氏文化” 的课题,或者有人喜欢研究地方史,想知道 “老上海有哪些大姓家族”“这些家族对上海发展有什么影响”,这个网站就是个宝库。比如查 “徐” 姓,能看到上海徐氏的不同支系,还有家谱里记的家族产业(比如开钱庄、办工厂),这些都是很珍贵的一手资料,比光看历史书生动多了。
现在不少家族会想新修家谱,把家里的小辈名字加上,把近几十年的家族故事补全。但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动笔 —— 这时候去网站上查同姓氏的老家谱,看看人家怎么排世系、怎么写家训、怎么记事迹,就能照着参考,让新家谱更有 “老味道”,也能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就算你不想找自家家谱,只是对 “家谱里到底写了啥” 好奇,也能逛这个网站。比如随便搜个常见的姓,看看老家谱里的书法、世系图,了解一下某个家族怎么从几百年前传到现在,甚至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某代祖先考中了科举,或者做了善事被记录下来),就像看一本 “微型家族史”,还挺有意思的。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导航指引使用,具体请以第三方网站说明为准,本站不提供任何专业建议。如果地址失效或描述有误,请联系站长反馈~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手机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