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疫情过后,“远程办公”命运几何?

更新日期: 2020-02-05阅读: 1.4k标签: 工作

曾经有一个经典的问题:假如给你一间房屋,温度适中,食物充足,且配有手机,WiFi和充电器,你能待多久?是天荒地老,还是终日难熬?

如今在疫情肆虐下,全国人民都在用亲身实践,回答上述问题,但与直觉相悖,不少人感受到的却并非是闲暇时光带来的愉悦,而是无聊和空虚,以及对回公司上班某种淡淡的渴望。

这不难理解,毕竟说到底,人类是社会化动物,大脑80%思考的都是与“社交”相关的东西,就像远古部落时期对个体的最重惩罚不是处死,而是驱逐出部落(这种惩罚后来转化为古代的流放和现代的囚禁),人类的群体协作需求,是一种底层心理诉求。

当然,一定程度上,这种需求能够被技术手段满足。

最近两天,有些企业已经通过远程办公的方式复工了,远程办公类软件也纷纷宣布免费,譬如阿里钉钉发布的《在家办公,在线办公指南》就宣布,面向1000万家企业组织免费开放。据亿欧智库统计,目前已有17家企业的21款产品对外宣布免费开放远程办公软件,这些免费开放的远程办公产品当中以即时通讯工具为主。

这也让许多人好奇:当疫情过后,远程办公能否从非常时期的“不得不”,变成更多人们主动选择的新趋势?

我的答案是:很难。

其实追溯历史,远程办公并非一种新生事物。

早在1979年,IBM就曾提出这一概念。为缓解总部主机拥堵问题,IBM将终端机安到了五位员工家里——某种意义上,这就是现代企业远程办公的“雏形”。

到了1983年,大概已有2000名IBM员工通过远程方式办公。2009年,IBM 的一份报告称,“IBM 在全球173 个国家共计 386000 名员工当中,大约有 40% 的员工根本就没有任何实体办公场所”,这为IBM节省了580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和将近20亿美元的成本。

进入信息时代,所谓生产资料往往就是一台联网的电脑加上员工大脑,新技术工具对时间和空间双重约束的打破,让远程办公迎来了迅猛增长,且看起来正在愈演愈烈,根据领英的数据,自2016年以来,在领英上提及弹性工作制的职位发布数量增长了78%。

另外,易被忽视的是,越是在人口稠密,协作复杂的发达城市,社会配套设施对远程办公的支持力度越大。譬如除了咖啡馆这种老牌“第三空间”,在东京都世田谷区的小田急线经堂站检票口内,就出现过类似电话亭的单间隔间,1.2米见方,高2.3米,配有桌子,沙发,电源和USB,目的是让通勤路上的员工在更专业的环境中办公。

嗯,至少在直觉层面,远程办公对协作密度(注意,不是效率)的提升日趋成为共识,但随着信息技术对“工作时间”的模糊化处理,许多雇员发现,他们的工作时间变长而非变短了,这种不确定性往往令人感到不悦。

联合国劳工组织高级研究员乔恩·梅辛杰在一份报告中还称,远程办公容易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和失眠,在那些在家办公的人中,42%的人有失眠症状,而这个比例在办公室职员中为29%。

如此说来,远程办公似乎更多是“利于”雇主,不“利于”雇员?

答案没那么简单。

最典型的案例还是IBM。2017年,作为远程办公的鼻祖,IBM就开始取消远程办公。至于原因(抛去商业层面不谈),最著名的理论就是“艾伦曲线”:1977年,麻省理工教授托马斯·艾伦在观察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交流模式时发现,两张办公桌距离越远,他们就越没可能交流,若两张办公桌距离超过30米,他们定期交流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那么新技术工具的出现,能否改变艾伦曲线?答案是并没有。科学家本·瓦贝尔就曾与IBM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同一办公室里的员工对于一个潜在问题平均要交流38次,而不同工作场地的员工遇到问题时交流只有8次,且越是相熟的人交流越密切。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不错的解释是“八分之一秒延迟”,在远程协作中,这道看似细弱的物理门槛,会让人与人间不可名状的协作体验大打折扣。

另外,人与人之间绵密的协作细节不止于语言。作家Jerry Useem举过一个很好的例子:波音 727逼仄的驾驶舱只够容纳三名成员,但他们之间无需说太多话就能对很多事瞬间达成共识,“工程师指一下燃油量表,燃料很低的讯息就能传达给其他两人。他下面采取的步骤也足以通过仪表板上的各种手势来传达,且只要用几个很短的词就能表达出来……整个过程只需 24 秒,如果是要通过电子邮件沟通,也许至少也得需要几十条信息才能搞定。”

所以如今看来,如无意外,实体办公永远不会被取代。仅凭线上工具,人们互相之间建立信任所花的时间,要比实体办公更久。

当然,远程办公依旧不可或缺。它不仅是特殊时期的“不得不”,也将永远与实体办公互补共存——更重要的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迭代,这种共存的意义也更为深远,尤其是在人口稠密,协作复杂的发达城市。

譬如扎克伯格就曾表示,到2030年,AR和VR的远程办公技术能够让员工在世界任何地方进行远程工作,AR和VR更为出色的“临场感”,或许能帮助人们解决不断上涨的住房成本,人口稠密的城市管理,以及地理因素造成的机会不平等现象等社会问题。

在我看来,这也是远程办公最光明的未来。

作者:李北辰,独立撰稿人,国内数十家媒体专栏作家,曾供职《南都周刊》《华夏时报》《财经》等媒体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李北辰;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原文 https://www.iyiou.com/p/122971.html

链接: https://www.fly63.com/article/detial/7424

程序员被某公司暴力裁员_程序员遇到裁员该如何应对?

最近华为流出一份文件:全面停止社招,应届生除外。除了华为,还有阿里收缩社招HC,腾讯投资收紧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纷纷爆出缩减招聘。虽然有些公司出来辟谣,但是这些肯定不是空穴来风。

找实习中的一些困惑,如何解决?

对于大三/研二的来说,已经到了春招找暑期实习备战阶段了(最迟学校期末考完试),这个时间点是最合适的,实习怎么找?对于找实习,大三/研二的一定要从战略上重视起来,要有自己的战略、打法,才能打好这一仗;

CSS的工作过程

在平时的工作中,可能都是再用一些框架或者是简单的CSS来修饰我们的HTML页面,那么仔细想想一个资深的前端从业者,是否需要知道他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呢,技术这种东西,当然是我们了解的越多,才会使用的越得心应手。

如何在工作中快速成长?致工程师的10个简单技巧

最重要的是每次做到只字不差的阅读,然后停下,带着批判性思维从本文中提取出你觉得对的思考方式,并把思考方式关联和迁移到自己身上,经过实践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就是非常成功的一次阅读。

十年工作生活路

有个同学问我,工作十年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我当时想, 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呀。我不是从毕业就突然地跳到了未来的十年, 所以确实没啥特别的感觉。

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工作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坑

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都追求单位名称听上去高大上,工作内容看上去华丽丽,可殊不知每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背后也许都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坑”。

为什么程序员工作的这么累?

最近是真的累了。不知不觉之间,已经两三个星期没有锻炼,感觉身体很难受,接下来的日子必须强制自己按时锻炼,按时休息,不然真的是不知道哪天就挂了

裁员潮里如何优雅的找到一份体面工作?

作为一个野生HR,看过几份简历面几个新人,就蠢蠢欲动,充满了上窜下跳指点江山的废话欲望。也可能因为不专业,胡说八道的时候堪称无所畏惧,说的不对的地方大家自己判断一下

程序员如何在工作中自我增值

程序员是否有必要持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政治正确的说法当然是: 学无止境,技术人员自然应该坚持不懈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啦。但是,一般情况下,一个技术岗位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会有两个方面

领导看了会炸毛的溢出理论

大家都知道,程序可以指定启动内存。 但如果你玩的太过火,它就受不了了,就会溢出,不和你玩了。 这不像是你伴着一席春梦的溢出,溢出的感觉不总是好的。

点击更多...

内容以共享、参考、研究为目的,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违规,请与小编联系!情况属实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