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据库的热数据进行缓存是一种常见方案,但是如何保证缓存的数据和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呢?本文将进行详细的探讨。常见的设计有如下三种:
数据库有对应操作的时候,则操作对应的缓存,即数据库插入,则缓存插入;数据库更新缓存更新;数据库删除,缓存删除。
此种方案常见于缓存的数据比较简单,不需要复杂计算的过程中。
缓存不会miss, 命中率高。
并发写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缓存数据不一致。
并发写的情况下,如果两个请求分别更新了某条数据,在更新完数据库之后,此时需要更新缓存数据。由于网络传输的问题,此时先更新数据库的请求 后更新的缓存,便会导致缓存的数据存储的是第一次数据库更新之后的数据,导致数据不一致。因为缓存更新的时序应该和数据库更新的顺序一致。
因此对于高并发写操作的数据库业务不建议此方案。
当有更新操作的时候,先删除缓存,然后再更新数据库,如果查询缓存没有取到数据, 则重新读取数据库数据,根据该数据更新缓存。
淘汰缓存策略操作简单,且通用;
因此对于高并发读操作的数据库业务不建议此方案。
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即 Cache Aside Pattern;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 如果查询缓存没有取到数据, 则重新读取数据库数据,根据该数据更新缓存。
淘汰缓存策略操作简单,且通用;
高并发的情况下, 如果缓存不存在, 则重新读取数据库数据,根据该数据更新缓存;此时如果主从延迟,可能会从数据库读到历史的数据,依然导致缓存不一致。
导致缓存数据不一致的因素主要有:
最后的最后使用缓存能显示的设置过期时间还是尽量设置过期时间吧,避免各种最终的不一致。
假设有一个js文件(以jquery为例),在服务器上的URL地址为:../js/jquery.js 。当某天jquery版本更新了,用最新版的jquery文件覆盖了原来旧版的jquery文件。这时,在打开引用了此js文件的网页时,有可能引用的还是旧版
浏览器的缓存机制也就是我们说的 HTTP 缓存机制,其机制是根据 HTTP 报文的缓存标示进行的。所以在分析浏览器缓存之前,我们先使用图文简单介绍一下 HTTP 报文,HTTP 报文分为两种:
nginx实现资源压缩的原理是通过ngx_http_gzip_module模块拦截请求,并对需要做gzip的类型做gzip压缩,该模块是默认基础的,不需要重新编译,直接开启即可。
在企业中,部署Apache后只采用默认的配置参数,会引发网站很多问题,换言之默认配置是针对以前较低的服务器配置的,以前的配置已经不适用当今互联网时代为了适应企业需求,就需要考虑如何提升Apache的性能与稳定性
使用缓存可以缓解大流量压力,显著提高程序的性能。我们在使用缓存系统时,尤其是大并发情况下,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本文总结了一些使用缓存时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后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可以作为参考
路由元信息?(黑人问号脸???)是不是这么官方的解释很多人都会一脸懵?那么我们说meta,是不是很多人恍然大悟,因为在项目中用到或者看到过呢?是的,路由元信息就是我们定义路由时配置的meta字段;那么这个meta的作用是什么呢?
如果每次都要求用户从服务器获取数据,那么速度和流量势必有问题,所以就需要http缓存来解决了。如果文件没有更新就用缓存起来的原文件。缓存分为强缓存和协商缓存
V8使用JIT去解析JS,在JS代码执行之前,首先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在解析和编译中,这会拖慢JS的总执行时间,在2015年V8支持了code cache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浏览器缓存是浏览器端保存数据用于快速读取或避免重复资源请求的优化机制,有效的缓存使用可以避免重复的网络请求和浏览器快速地读取本地数据,整体上加速网页展示给用户。浏览器端缓存的机制种类较多,总体归纳为九种
对于一个网站页面来说,不同的页面被访问的可能性不同,像主页被访问的概率是最大的。如果利用这个特点,对高访问概率的页面存入缓存,这样每次连接过来就不用每次都要经历本地找文件,打开这样一个过程